中国金融环境之变
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竞争局面一旦形成,将直接带来金融服务便利化和普惠金融的实现。
▲ 面对复杂的金融环境变化,各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图/本刊记者 王军)
2017年2月22日上午,青岛“财富管理大讲堂”活动开讲,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会长马德伦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与岛城金融界人士共同分享了 “迎接挑战——2017年金融经营环境、市场变化及注意事项”这一话题,并就如何应对中国金融经济新变化提出了精准的对策……
金融环境变化一:个人金融资产呈暴涨趋势
经过39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GDP高居世界第二,经济影响力也渐渐日益彰显。但在20世纪70年代,国人金融资产只有现金和存款。1978年底,有相关部门做过统计:全国居民个人储蓄存款约210亿元,按10亿人口计算,人均存款21元。
如今个人金融资产数量变化巨大,去年年底人民币的储蓄存款量超过59亿元,外币存款达1264亿美元。同时加上信托、寿险等理财产品,在去除股票的情况下按现在13.5亿人口计算,个人金融资产达7万元。但从实际情况上看,社会上许多人的个人金融资产远远超过7万元这个平均数,从数据的变化表明,这是国家国民财富的积累,是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个人、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的一个象征,个人金融资产呈暴涨趋势的同时也为金融资产的管理增加了更多的机会。
金融环境变化二:金融竞争局面形成
我们面对的金融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实是金融竞争局面的形成所带来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金融竞争局面一旦形成,将直接带来金融服务便利化和普惠金融的实现。
紧跟金融开放态度,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运作模式和金融机构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势必带来市场竞争格局,一旦竞争格局出现,也将带来连锁影响市场份额的变化——大型银行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中型地方金融机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这对更好地分散金融风险、金融宏观调控、市场价格生成无疑有益。
在此基础上,金融服务领域在竞争格局形成过程中也将不断扩大范围。过去“大银行”忽视“小微金融、E金融、农村金融”,如今这些金融服务薄弱的方面也成为“大银行”的服务重点。而金融机构为满足与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要求,将不断调整金融业务品种,使其更加丰富和多元。
金融环境变化三:开启利率市场化
现在的金融环境已经开启了利率市场化的状态。而开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根本变化是给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给金融消费者、金融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定价权过程中去。
自主定价权的放开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我国在开展利率市场化之前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一直是传统业务;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获得了实际的支配存贷利率的权利,商业银行间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各大金融机构更加看重理财产品的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原来重视程度不足的小客户成为金融机构间争先“取悦”的对象,这也降低了作为实体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金融环境变化四:金融业务的多元化和金融机构的紧密性加强
随着各种金融机构之间关联日益紧密,金融市场之间开始相互打通。从传统意义讲,货币市场只和存款类金融机构,例如银行发生直接联系。传统货币市场更多是同业拆借,而且拆借交易大多数是隔夜拆借,这使得存款准备金管理作为一种制度性的工具安排对货币市场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有一个特殊现象——它和信贷之间会在特殊的时间点上发生关系。当发行新股时,因为新股“过热”,所以发行新股认购时会冻结资金。新股的发售就会对银行存贷市场产生直接影响,也直接影响了货币市场。
但是现在随着融资融券、券商类贷款等金融业务纷纷涌现,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多元化和各机构间的业务紧密性大大加强,使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被打通,传统金融格局被打破。
金融环境变化五:人民币变为国际货币
人民币走出国门后,成为国际货币,加重了我们维护人民币稳定的作用。从2009年起,人民银行开始推人民币跨境贸易支付,在人民币“走出去”的这个大的背景下,首先依托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其次是人民币的坚挺。
于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人民币在对外贸易支付中担负起重要角色。对于金融机构,将看到货币的转换便利和货币环境的变化。但如今市场对人民币看空情绪比较强烈,因此加重人民币汇率的维稳工作尤为重要。
央行对人民币调控也进行过一系列适度约束,但约束方式一直是顺应市场趋势进行,没有人为强力干预,这是中国走向整个经济体系,走向市场化的一个必然之路。未来还将带来汇率风险规避“热潮”,在一定程度上使汇率避险工具具有很大市场。
金融环境变化六: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出现
利率汇率市场化之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出现。为了调控利率,央行会建立一个利率“走廊”,也就是利率的浮动区间,要在这个宽度范围内进行波动。
但市场化中往往小银行最容易受到波动。负债成本高,会容易碰撞利率“走廊”的上限。为了避免小银行碰撞利率“走廊”上限带来整个存款利率上扬,央行对小银行、地方法人的金融机构创设名为“常备借贷便利”的金融工具。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期借贷便利”。在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进行考虑后,“中期借贷便利”可提供中期的基础货币,时间限额分为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和一年。对象针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进行扶持,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
金融环境变化七:金融风险出现新类型
面向市场化的金融环境,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无论管理层还是市场操作层,都应把“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始终放在重要地位。
过去经历的金融风险,从传统角度来说是一种信贷风险,由贷款形成。那时形成的原因具有历史因素——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经过改革之后破产重组,使得银行贷款无法偿还。
但未来的金融风险类型更广、覆盖面更全。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存在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并产生利率风险。而且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也会产生汇率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也需要注意。如今各家银行很重视同业业务,银行机构增多,同业之间交易,对手风险应该考量。虽然互联网与电子录入开始普及,但录入和手写本质不同,电子录入容易产生差错,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风险叫操作风险。最后一种风险具有潜在性、长期性、破坏性和控制的艰巨性等特点,名为道德风险。这种风险虽然司空见惯,但在中国人之间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
金融环境变化八:金融机构实行“去杠杆”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宏观审慎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我国金融经济环境日新月异,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央行将作为货币政策重要支撑的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金融机构“去杠杆”的重要手段。通过关注“资产质量,资金来源稳定性、流动性,经营计划,资产结构”,避免银行金融机构种种“加杠杆”行为。
有挑战就会有机遇。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环境变化,把握整体,理性分析,是每一名金融从业人员要具备的基本金融素养。面对金融经济环境一系列对策的变化,需谨记对策:一是打破同质化,实现差异化发展战略;二是风险管理始终放在首位,管理应做到细致;三是做到市场细分;四是成本控制,从用人和营业场所上降低成本;五是加强客户关系的维护,引导客户规避风险;六是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七是监管政策将逐步收紧,应加强对政策的适应性;八是解决资金的期限不合理搭配、流动性、资产结构等问题,进行必要的约束机制;九是新技术的应用,正确看待并使用大数据、互联网及区域链等新技术。
(本刊记者苏梦楠根据马德伦演讲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编辑 | 张雅乔
美编 | 许健